赵秀兰
红寺堡风光作品。
逼真的动物。
赵秀兰
1969年出生,赵氏刺绣第六代传人,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。
赵秀兰从小就喜欢刺绣,这是儿时能看得见的艺术,是母亲留给她的财富,她将刺绣变成自己的一种语言,表达对生活的见闻和热爱。
从小耳濡目染
赵秀兰的母亲是刺绣能手,赵秀兰小时候,家里用的绣品都是母亲做的,有时别人家办喜事,置办嫁妆,也来找母亲给绣个衣服、鞋子等,在赵秀兰的记忆中,这就是当时能接触到的最好的艺术品。常年耳濡目染,赵秀兰也喜欢刺绣,有时候看着母亲做活,她和家里的姊妹们就在旁边学,久而久之,也学了一身好手艺。
2005年,赵秀兰下岗了。那时候她已经成家,还要养育孩子,生活压力很大,于是就想要卖掉多年来的绣品。“我找装裱店的人,问他们收不收,人家挺为难的,因为收的价格低了,毕竟是手工绣出来的,很费工夫,可价格高了,人家也不好往外卖。”赵秀兰说,那几年绣品特别不好卖,儿时最美好的回忆,竟不知价值在何处。后来她又在红寺堡老商城租了个店卖服装,结果生意也不行,有时候坐在冷清的店铺里,看着外面行人逛街,生活平静而忙碌,心里涌出一股酸楚。“心情不好的时候,我只能刺绣,别人都说‘你绣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干啥啊’,可我也没办法,至少刺绣能让我心里稍微平静一点。”
转机与欣慰
赵秀兰的服装店支撑了3年还是关门了,2008年她又开了一家刺绣店,生意虽然还是没起色,但转机来了。
2004年,宁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,此后的几年一直在各地发掘传承人,当地的文化馆也找到了赵秀兰。“文化馆工作人员说刺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,可以申报传承人,我家姐妹3人都会做刺绣,但不懂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,只觉得这是母亲教给我们的手艺,不能丢了。后来我们就背了上百件绣品到文化部门,想让大家看看,这些刺绣的价值到底是什么。”赵秀兰说,她记得大家看过绣品后,说她们的刺绣题材广泛,涉及花鸟动物、历史人物、神话传说等,非常珍贵,后来还为她们办了个展览。赵秀兰从没想到过,过去只是放在家里,盖在一件件家具上的刺绣,如今成为偌大展厅中的主角,迎接着人们赞许的目光,这对于她们姐妹是何等欣慰。此后,赵秀兰带着信心继续做刺绣,2012年她被吴忠市评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手艺人的心血
2008年9月,宁夏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会举办,赵秀兰也带着作品参加了。
“当时得到活动消息的时候,我绣的《五福图》只完成了一小半,为了赶时间,原本3个月才能完成的作品,我花了1个月绣完。”赵秀兰说,在那1个月的时间里,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,没日没夜地绣。刺绣不能用顶针,只能用手指推着针在布料两面穿梭,很快她的手指被磨破了,但赵秀兰依旧忍着疼痛,用胶布把手指缠起来接着绣。后来《五福图》终于如期完成,也在那次活动中获得金奖。“获奖的时候,我都哭了,有人问我领个奖怎么哭成这样。谁知道为了一件作品,我们手艺人要付出多少?”
赵秀兰介绍,那幅《五福图》绣的是五只形态各异的老虎,是她比较得意的作品。“这幅刺绣结合了很多针法,绣出来的效果很逼真。”她说,画面中小花小草用跳针呈现,动物毛是用套针一层一层绣出来的,老虎的爪子用滚针绣,还有一些细节用虚实针绣……游刃有余的针法和表现力,是赵秀兰多年坚持的结果。
灵感的源泉
赵秀兰对刺绣的喜爱,是发自内心的。这些年她走到哪都会留心收集各种关于刺绣的书籍、传统图案以及绣线和绢布。不仅如此,一直以来,她看到什么有趣,就会画下样子,绣出来,有时候画得不满意,还要请画家帮忙修改。“以前我家有个菜园子,院子里的白菜、豆荚,我都绣过;看见画里的中国四大美女,也会把她们绣下来。”赵秀兰说,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都是她灵感的源泉。
2000年从同心县搬到红寺堡后,她眼看着这里从一片荒地变成今天美好的样子,也用针线记录了这些变化。她绣过20年前的荒滩,绣过如今枸杞丰收后,载了一车鲜红果子的老乡,还绣过结满葡萄的园地……她绣过的红寺堡题材的作品太多了,这是她一个重要的创作方向。
“这些年我看着红寺堡越变越好,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把这种变化呈现出来。”赵秀兰说。其实,很多非遗传承人都希望在地域特色中建立自己的创作风格,而对于习惯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赵秀兰来说,绣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必然的,也是内心一份很自然的真情流露。(记者 李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